历 程——徐校明

中之影传媒
2019-07-12

钱树根上将为徐校明《历程》

题词:谱写人生新篇章


    

回忆最美好,回忆最感恩

感谢父母,亲人,战友,

朋友,领导

感谢不解之缘,互帮互助

感谢血浓于水,默默相伴

感谢周围所有的人

有了你们的参与,我的人生才趋于完整

有了你们的回应,我的生活才有了意义

而今虽已年迈

但也不能停止我向前的脚步

我要带上心中的感激

珍藏的美酒

继续欣赏沿途的美景

与你们分享这

幸福和快乐!





       在岁月的长河中,很多美好的东西都值得我们重温。回顾过去,拂去那些内心封存的微尘,它们如跳动的音符汇成生命中最美好的旋律,静静聆听这首生命之曲,内心慢慢归于平静。






     五十年代的中国是时代的新生儿,她的“哭声”影响了世界,也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新中国的初生带来了一系列的震撼,也同样饱受着苛刻的条件。那个年代有我们现在很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徐校明同志正是出生在那个年代,每每谈及于此,他总能让旁听的人也能体会到那个年代的酸甜苦辣,他不仅有着深刻的生活经历,也有着对人生价值的深刻理解。徐校明同志出生在农村家庭,在那个艰苦的年代,吃不饱穿不暖是常有的事,各种农活苦力足以让男孩得到充分的磨炼。也许是生活的艰辛,也许是为了改变自己,改变生活,他迫不及待的从农村走了出来。每每回忆起来,他总会说幸而出生在这贫苦的农村家庭,才激发了自己,铸造了自己,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有价值、更有意义。

     他说:“我把人生的经历简单归类为四个走进,四个在一起。”


   走进部队

     走出农村的徐校明并未打算别的去处,而是义无反顾地参军入伍,走进了部队。青春年少,热血满腔,想必许多年轻人都有过保家卫国的热血情怀。军队是国家安全和人民安心的保障,走进部队需要有坚强的毅力和坚定的决心,在这里不仅身体上和精神上-要接受钢铁般的锻炼、磨练,同时也要时刻接受党和人民的考验及检验。在这里付出的东西很多,得到的也很多。对于个人而言,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军事技能和作战经验,更多的是铸就了一种坚韧的精神和信念。徐校明在军中一呆就是17年,从士兵到军官,他学会了管理部队、战略技术、带兵打仗等本领,这段军旅生涯给予了他重要的文化知识、思想认识和人生经历。在部队期间他多次受奖、三次立功,荣获兰州军区优秀干部标兵,所带队伍也被军委主席邓小平同志授予全军后勤管理模范单位的光荣称号。每每回忆起在部队经历的种种事情和获得的荣誉,话语间透露着激动与自豪。参军入伍走进部队是他一生都很自豪的事,更是他一生的光荣。




走进银行

     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对于军人来说或多或少都会有些不适应,而此时又恰逢中国经济改革浪潮的开端,机遇与挑战并存。

     转业到中国银行系统工作的徐校明,不但克服了对金融专业的不适应,而且还将部队所学到的东西成功的运用到银行的建设和管理中。当时面对几 “无”问题,徐校明做出了将存款立行改为贷款立行的大胆决定,并组织人员到各地筹集资金用来支持当地经济建设发展,最终取得了显著效果,促进了当地经济积极发展。

     随后,他提出要搞好五种关系,即正确处理好上级、地方、企业、储户、银行内部这五种关系。若这五种关系处理得当,银行面对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在处理银行内部关系时,不仅要提高物质生活水平,同时也要加强精神文化建设。所以他一手抓经济建设发展,一手抓精神文化建设,让南头中行迅速地发展起来,成为当地经济建设发展的主力军,同时也促进当地精神文化氛围的建设与发展。

     在银行改革的过程中,徐校明同志一方面大胆尝试,勇于创新搞建设,另一方面看清时局实事求是谋发展,这是他将部队所学灵活运用到经济建设中的实例。大胆、创新、灵活、实事求是成为他日后的工作作风。在中行任职期间其单位多次受到当地政府的肯定和赞扬,他个人也获得全国金融劳模的光荣称号。回忆起中行工作的经历,徐校明同志最多的便是感谢,感谢这个平台,感谢同事们的信任与关心。的确,我们每个人不管平庸也好,辉煌也罢,都少不了平台和机遇,也少不了那些信任、关心、支持你的人。在此,徐校明要感谢当年当地的政府领导和中行的上级领导,感谢曾经与之一起工作、战斗的中行同仁们。




走进大信

     相信有很多时候我们是因为缘分而走到了一起,因为缘分,我们构建起了一种新的联系。

     内退后的徐校明也是因为这种缘分走进了大信,一家中山本土的龙头企业。50岁从银行内退下来的徐校明,一直想着再做点什么来续写人生。从军队到地方,从国企到民营,需要一种时局观念的转变,也需要更多精力的投入,这是一种挑战,同时也带着一份快乐。

     亲历大信十几年的发展,徐校明深刻体会到,大信的日益发展壮大,主要突出三个方面:

     一是重点突出扎实、诚信的企业宗旨。

     二是重点突出抓机遇、重规范、快速全面的发展理念。大信发展日益壮大,得益于敢投入、敢付出、敢为人先,在谋求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注重与我国市场经济国情相结合,注重与中山经济发展情况相结合,注重与企业自身发展状况相结合。

     三是重点突出以人为本,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企业观念。以人为本不仅是全社会关注的重点,也是大信一直以来秉持的企业观念。大信徒步这一举措,是对大信员工的关心和爱护,是大信董事会带给大家的最大财富和幸福。对外方面,大信提出以董事为主,以党员为骨干,号召从自己做起,不断加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尽企业的能力帮助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问题。做好社会公益意味着要花更多的资金与精力,但这一切都值得!

  徐校明与大信的缘分一走就是十几年,在大信,学到了比部队、银行更务实灵活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他说“都已经是退下来的人了,还能为大信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是一种光荣和自豪。”看着大信发展蒸蒸日上,徐校明同志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和感激,感谢大信提供的大平台,感谢大信的信任、关心和支持。




走进家庭

     家庭,对于每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存在,是生活的港湾,心灵的归宿。成家前的徐校明,家里有兄弟姐妹八人,分别有大妹赛清、二弟卓明、三弟镇明、四弟永明、五弟程明、六弟灿杰、小妹赛红。从小八兄弟姐妹的感情就非常深厚,不论当时生活有多艰苦,哪怕同睡一席,同吃一锅,也丝毫没有影响兄弟姐妹间的感情,正是生活的苦难艰辛,将他们越困越紧,不可分离。家里孩子多,要操心的事情也多,把八个孩子抚养成人绝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父亲性格刚直,母亲严厉好强,他们经常争吵,可从来没有说分开,感情经历了多年的风雨,不曾淡化。

     徐校明和妻子的认识是经人介绍,从相识到相知,到共同组建家庭,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没有花前月下,没有海誓山盟,也没有丰厚的物质条件,仅仅是拍了一张合照留念。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平淡,却又格外真实、真心。婚后他们有两个可爱、贴心的女儿,徐莉和徐芳,现在也都已经成了家,有了各自的生活。两个小家庭经常会回来陪伴二老,生活得幸福和美。是的,家庭就是这样,哪怕平淡,哪怕走南闯北,哪怕困难重重,也互相扶持,相亲相爱,默默相守,本质中就透露了幸福真正的含义。为此我们更应该感谢在身边默默守护、关心、支持你的每一个家人、亲人。



   

       沧海桑田,韶华易逝,人生恰如沧海一粟,不过须臾之间,在这须臾之间我们却有更多的事情来做,更多人来认识,建立联系,互相关心,互相照顾,相知相伴到老。


同胞战友在一起

      徐校明同志说,军旅生涯是最难忘的日子,同胞战友情也是最美的情谊。革命同志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有什么比这更激动人心的呢?战友们一起出操训练、一起站岗执勤、一起学习、完成任务……过往历历在目,叫人无限怀念。退伍后经常会想起部队那些酸甜苦辣的日子,现在看来都是美好的回忆,难以忘却。就在不久前,徐校明和他的老战友们在西安举行了一次聚会,从入伍到退伍到再相聚,已经时隔40多年。他说战友情是秋雨中一把遮挡风雨的小伞,是寒冬里一缕温暖的阳光,是夜行路途上一颗明亮的恒星,战友情还像美酒,时间越长,越醇、越香、越珍贵。徐校明同志特别感谢当年一起入伍的同乡老战友,感谢他们一路以来的陪伴和关心。有得这段同甘共苦的经历,才有了更多对生活的美好回忆。




同乡好友在一起

     徐校明同志说人生就像是开往远方的列车,在不同的站台都会有不同的人出 现。

     在相处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彼此之间相互帮助、相互扶持。过去的几十年,徐校明同志结交了许多朋友,经历了很多的人和事,随着时代的变迁,工作的变动,即使拉远了彼此之间的距离,但是内心的感受依然很近。在他的积极推动和影响下,在一些同乡好友及有心人士的大力帮助支持下,先后为徐校明的家乡下饶村做了三点事。一是推动成立徐氏福利会;二是发动中山的好友梁朝深、何发忠、冯发枝及其他同乡好友捐资修建本村的道路;三是发动在外工作的同乡捐资建校。

    虽然离开家乡几十年,却时刻惦记着要为家乡做点什么,也时刻惦记着这帮一起渡过青少年时期的同乡好友,感谢他们的陪伴,一同度过了这么一段美好难忘的青春岁月。时至今日仍然相互惦念,相伴左右,让徐校明同志心怀感激,感谢这些同乡好友在过去每一阶段的陪伴和帮助,关心和支持。




   名人领导在一起

    名人领导可算是徐校明同志的第三个在一起,他说名人、领导一直是生活中、工作中效仿学习的榜样。有幸和名人领导一起座谈、聊天,不但能增长更多的见识,还能积累更多的经验和扩大自己的视野,所以徐校明对这样的机会很是珍惜,也很是感谢。

     一路走来,有幸得到一些名人的赏识,得到领导的支持、信任和重用,让他能不断地改进、不断地完善,在生活和工作中都受益匪浅,能得到领导的认同和信任,是他工作中的坚强后盾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他十分感谢这些名人、领导的支持和关爱,让他拥有了难能可贵的机遇,难能可贵的平台,也让工作、生活的回忆增添了许多快乐、美好、自豪和幸福。




弟妹亲人在一起

     亲情,是我们通过血缘关系来维系彼此之间感情交流的桥梁和纽带。正所谓血浓于水,这让我们更加感受到相互之间的一种牵绊,在内心深处,我们总有着对亲人的关心和挂念。徐校明同志一家有兄弟姐妹八人,回想当年的生活条件特别艰苦,他作为家里的长兄,更是有责任关心和照顾好弟弟妹妹们,值得高兴的是兄弟姐妹几个都是家里的好帮手,虽然一家十几口人住着一间小房子,吃着大锅饭,但是个个儿都不怕苦不怕累,贫苦的生活也是过得其乐融融的。

     岁月如梭,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兄弟姐妹们都各自成了家;一晃几年过去了,兄弟姐妹们都有了孩子;再一晃大家都已有了白发,有了孙辈。虽时常感慨时间都去哪了,但我们却是这样一路走了过来,过得很实在、过得很幸福。随着年龄的增长、经济条件的改善、生活条件的提高、思想观念的转变,联系的次数变少了,见面的机会也少了。但是徐校明希望,无论何种客观原因的影响,血脉亲情是客观存在的,彼此之间的联系是一直都需要的。

  我们是父母留在世上最大的幸福和最宝贵的财富,我们有责任共同努力去经营、维护、爱护好这个大家庭,因为家是生活的港湾,心灵的归属,孩子的成长基地,老人的希望寄托。为了子孙后代,为了家族的未来,大家都应该主动抽出一点时间常联系,常相聚,回忆往事,珍惜过去的感情,这份父母和先辈们流传给我们的血脉之情一代一代延续下去,传承下去,做到永不相忘,让亲情延续,让精神发扬光大。




后记

     徐校明同志这一生走南闯北,辗转多处,在出生之地的饶平生活19年之后,参军到湖南驻军,经湘潭、衡阳、莱阳、洞庭、益阳、常德、长沙,之后调防陕西驻军富平,走遍耀县、铜川、延安、南泥湾等大小十几个地方,共17年。在此期间组建了家庭,生活虽苦但也甜。35岁后的部队转业又让徐校明回到了家乡饶平中国银行工作,不久在郑道词行长的帮助下调到了中山,前后在中国银行南头中行和石岐中行工作16个年头,至此才真正在定居中山。内退后,徐校明来到大信出任副总,并担任大信小额贷款公司的总经理至今,在中山已有二十多年。现在他的人生已过半百,回想起来,这一路有风有雨,酸甜苦辣历历在目,虽没有丰功伟绩,也算得上是不虚此行。

    本片所展示的照片都是这些年不同时期相关名人领导、兄弟姐妹、同胞战友、好友同乡等的一些合影留念,其中不乏一些珍贵的老照片,这是一笔精神财富,无价之宝。徐校明同志说,这笔财富不仅仅属于他自己,也属于大家每一个人。他说,“我把旧照片归类整理在一起,就是想通过回忆来表达感激之情,感谢养育之恩的父母、前辈及亲人,感谢陪伴度过艰苦生活的兄弟姐妹,感谢部队的首长及战友,感谢银行的领导及同事,感谢当年给予支持的当地政府部门的相关领导,感谢老领导郑道词、老战友林雪亮为代表的老朋友长期以来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感谢大信集团,感谢家乡的父老乡亲及同乡好友,感谢所有的同志们一直以来给予我的帮助、关心、培养、信任和支持,在这里对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并祝愿大家都拥有一份快乐的生活、美好的回忆!


阅读376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下您的评论吧